作为社会主义中国的奠基者之一,刘少奇为我们留下的精神遗产是十分丰富的。他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和实践中的许多独特见解和重要思考,被历史证明是正确的。关于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思想,就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至今仍不失其指导意义。
(一)
新中国成立前夕,我国是一个经济相当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长期压榨、束缚和连续多年的破坏下,我国国民经济处于全面崩溃的状态,工业尤其落后,现代工业极其贫乏。刘少奇在1948年9月写的《论新民主主义经济与合作社》一文中分析新中国面临的不利条件时,第一条就是“中国的大工业还很少,特别是重工业基础还很弱”。第二条就是“在社会上,存在着极为广大的小生产。”①他指出:“中国还是一个小生产占极大优势的国家,还是一个农业国”,“这样的经济体系,与工业发达的国家比较起来,其内部的联系和结构,自然要松懈得多。”②工业上的这种落后状况,使我国百余年来国弱民穷,受尽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压迫。
因此,在新中国成立后,仅仅恢复在半殖民地半封建废墟上留下来的一点工业,是建立不起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的。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国弱民穷的极端落后状况,实现国家的独立和富强,就必须着眼于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建设,建立起自己独立的工业体系。正如列宁指出的:“大机器工业是社会主义唯一可能的经济基础,谁忘记了这一点,谁就不是共产主义者。”③基于上述认识和改变旧中国经济落后状况的历史责任,中国共产党在1949年3月召开的七届二中全会就明确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党和人民的根本任务是,迅速恢复和发展生产,“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为了有计划、有步骤地实现这两个转变,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确定了初步奠定我国工业化基础、进而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战略部署。它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是,在三个五年计划期间,或者更长一段时间,建立起基本完整的工业体系,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为了实现党中央和毛泽东关于在我国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战略部署,以建立起社会主义物质技术基础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在建国前后的一段时间里,刘少奇进行了积极努力的探索,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思想。
第一,调整生产结构,把战时工业转变为平时工业。1949年5月,解放战争正在进行的时候,刘少奇就在华北职工代表会议上指出:全国的军事时期很快会结束,以后中国就要进入建设时期。刘少奇分析了战争形势后指出:战争还在华东、华南进行,但华北已经成为后方。因此,华北可以开始进行工业、农业生产的建设工作,以前组织起来的军事时期的战时工业、战时经济,现在要转变为平时工业和平时经济。把我国从一个农业国建成一个工业国,发展生产、转变生产结构,是一个战略问题。刘少奇提出的要把战时经济转变为平时经济,合理调整生产结构,重要的是要建立我国的工业体系这些思想,是新中国建设工业化的理论基础,对建国前后我国工业化的建设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第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为建设社会主义社会提供物质技术条件。刘少奇认为,社会主义工业化,既标志着社会生产由农业为主转向以工业为主的生产力变革,更蕴含着要使这一过程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准备物质技术条件的要求。刘少奇在他的一篇曾经未公开发表的手稿《中国工业化步骤的最初设想》中指出,要使全国人民过上富裕和有文化的生活,我党必须作好两件事:一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买办阶级在中国的统治;二是要实现中国的工业化和电气化。刘少奇认为:“如果我们在做好第一件事情之后不能直接地把第二件事情做好,那么,我们的革命就没有什么大的意义了。我们的革命就不能说是已经胜利了。相反,我们还要遭到可耻的失败。”⑤他还特别强调:中国要么走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要么走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没有第三条道路。要建设一个社会主义的中国,当然只能走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
第三,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必须全心全意地依靠工人阶级,充分发挥工人阶级的聪明才智,并热情支持、鼓励指导工人群众的劳动竞赛。1953年5月,在中国工会第七次代表会议的致词中,刘少奇指出:“我们祖国正在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并向我们提出了新的历史任务,这就是实现我们国家的工业化和初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任务。”“在目前条件下,我们国家的发展,首先要求工业必须有迅速的发展。”“但这特别有赖于中国工人阶级作更有组织和更高觉悟的斗争的。”⑥刘少奇的这些思想,对于充分发挥工人阶级的主力军作用,有着重要的意义,至今仍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
如前所述,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是我们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唯一出路。然而,在我们这样一个经济异常落后、农民众多、幅员辽阔的大国里,走什么样的工业化道路,采取什么样的方针、步骤来实现工业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新中国刚刚成立,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就对此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思考。
1950年初,刘少奇撰写了《国家工业化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一文,深刻分析了建国初期我国的基本国情,提出了对新中国经济建设问题,尤其是工业化问题的重要意见。他指出:如果我们配合世界保卫和平的力量,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保障了世界和平,也就是说,保障了我们经济建设的和平环境,那我们进行经济建设的大体步骤应该是怎样的呢?“首先我们必须恢复一切有利于人民的经济事业,并使那些独立进行生产的已有的工厂尽可能独立地进行生产。其次,要以主要的力量来发展农业和轻工业。同时,建立一些必要的国防工业。再其次,要以更大的力量来建立我们的工业,这是为了保障我们和平建设的环境所不可缺少的。只有在这一步取得成效之后,我们才有可能集中最大的资金和力量去建设重工业的一切基础,并发展重工业。只有在重工业建立之后,才能进一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⑦上述刘少奇关于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设想的基本观点是:第一,在工业化推进中,首先必须注意农业的相应发展,同时保证农、轻、重工业的均衡发展。这是因为工业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中国是一个刚刚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变到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国家,现代化经济十分薄弱,生产力水平很低,科学文化落后,国家和人民都很穷。在这样的条件下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是不能操之过急,企望计日成功的,必须经过相当长时间的努力。建国初期,首先是要恢复和发展农业和一切手工业,使人民的基本生活有所保障。同时还要有一定的国防工业来保障和平建设的必要环境。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够、也一定能够以更大的力量来扎扎实实地发展工业。第二,社会主义工业建立和发展起来以后,要进一步大力发展轻工业,并使农业生产机械化。很明显,刘少奇所设想的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道路,就是要走农、轻、重均衡发展的道路,以农、轻、重工业为序安排国民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在建国初期严峻的形势下,决不能够片面强调重工业发展而忽视农业和轻工业,而是要在农业和轻工业恢复和发展的基础上,为重工业的发展创造条件。
应当指出,刘少奇关于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设想的基本思路是正确的,是符合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的实际情况的。刘少奇长期从事工人运动,对现代化的大生产比较熟悉,对中国工厂企业的情况相当了解,深知中国工业之落后、工业基础之薄弱,深感发展新中国经济建设事业之重要,因而他十分重视新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重视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同时,刘少奇的思想作风具有鲜明的实事求是特点,他非常实际,不尚虚华,讲求科学态度,注重客观效果,总是既根据实际需要和客观可能来确定奋斗目标及经济发展计划,又按照不同情况和具体条件来选择斗争道路和策略方法。正因为如此,他的许多思想理论,经受住了历史的检验。
建国初期,刘少奇关于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设想,在当时并没有得到贯彻和实施,却受到不同程度的非难,但在三年国民经济的恢复和第一个五年经济建设计划的实践中被证明是正确的。时隔6年之后,毛泽东在1956年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重要讲话。毛泽东根据马克思关于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的原理,结合我国的实际和对建国后几年经济建设的历史反思,提出了一系列正确的主张。在论述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关系时,毛泽东指出:“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必须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这是已经定了的,但决不可以因此忽视生活资料尤其是粮食的生产。如果没有足够的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须品,首先就不能养活工人,还谈什么发展重工业?所以,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必须处理好。”毛泽东还指出,我们现在的问题,就是还要适当的调整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比例,用更多的发展一些农业、轻工业的办法来发展重工业,来保证工业发展所需要的粮食和原料,以便更好地发展重工业。⑧毛泽东在这里提出的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正确思想,尤其是关于论述正确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比例关系的思想,与1950年刘少奇关于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思想理论是一致的。
(三)
建国初期,党中央和毛泽东曾提出经过“三年准备、十年计划经济建设”,然后再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战略思想。⑨刘少奇1950年提出的关于我国工业化道路的设想同党中央、毛泽东这一战略思想是一致的,即考虑用较长一些时间先争取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为有计划的进行经济建设准备条件,大体经过十年、十五年时间,条件成熟,然后一举实行工业国有化和农业集体化,进入社会主义。这一时期强调恢复和发展农业、轻工业,就是为以后的工业国有化创造必要的条件。
可是,建国后不久,由于种种原因,主要是由于当时国际国内的具体情况:一是我国农业互助合作化运动顺利发展,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入社会主义;二是经过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合理调整和“三反”、“五反”运动的开展,国民经济有了明显的好转;三是尽快改变我国“一穷二白”面貌的迫切心理,加上当时苏联的积极援助,党中央和毛泽东于1952年底逐步改变了“三年准备、十年计划建设”的战略思想。1953年初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并开始急速向社会主义过渡。
从1953年开始的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是实现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一个重大步骤。党和国家把发展重工业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环节,领导群众大力进行由苏联帮助我国设计和供应设备的156个建设项目。应当看到,优先发展重工业这条工业化道路,对于改变我国工业部门残缺不全的状况,奠定我国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和对国民经济进行技术改造提供物资技术保证,有着伟大的积极意义。但是,在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过程中,由于有忽视农业、轻工业的偏向,造成工业与农业、轻工业不够协调的问题,因而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特别是后来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步骤超越总路线的原定计划而大大加快,以至到60年代初期,中苏关系变化的时候,就更加扩大了它的消极面。
作为党中央领导集体成员之一的刘少奇,是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积极倡导者和拥护者,并参与领导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但是,在执行总路线和“一五”计划的过程中,刘少奇非常注意纠正和克服由于急于过渡而带来的各方面的消极因素。
过渡时期总路线颁布后不久,在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各项工作进展顺利,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了进一步探索我国工业化的道路,协调各个经济建设部门的比例关系,刘少奇等中央领导同志亲自动手,调查研究,总结经验。他还邀请各个部门的负责同志进行座谈,通过座谈提出了不少好的建议,比如在如何正确处理工业和农业的关系,轻、重工业的关系,沿海和内地的关系等方面各自提出了看法。毛泽东知道后很感兴趣,也让薄一波为他组织这方面的汇报会。[10]1956年3、4月间,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听取了工业、农业、运输业、商业、财政等34个部门的工作汇报。后又经过政治局会议的几次讨论,就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许多基本问题统一了认识。4月25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重要讲话。这个讲话是毛泽东和党中央经过一番调查研究活动的智慧结晶,而这一活动是由刘少奇发端的。
在中共八大的政治报告中,刘少奇不但强调要努力发展我国的重工业,而且提出了与此密切相关的几个问题。第一,实现工业化需要相当长的时间,不能操之过急。他指出:“为了完成工业化,三个五年计划的时间是必要的,或者需要更多一些时间。”[11]第二,反对片面强调发展重工业,而忽视农业和轻工业。刘少奇指出:“有这样的同志,他们片面强调重工业的意义,他们想降低轻工业和其他经济部门的发展速度,这种思想是错误的。”[12]第三,发展重工业,“要照顾到积累资金和改善人民生活。”既然人民对于消费品的需要日益增长,如果不相应地发展轻工业,就可能出现商品不足的情况,就将影响物价和市场的稳定。轻工业的投资比较少,资金积累也比较快,因而,“适当地注意发展轻工业,对于建设重工业不但完全无害,而且有利。”[13]第四,在地区生产力布局上,沿海工业与内地工业要均衡发展。旧中国的工业生产力布局极不合理,这种状况不仅直接影响着工业的发展速度,而且直接影响着社会主义工业化目标的实现。因此,刘少奇把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布局均衡作为工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提了出来。刘少奇的这些思想,对于协调经济建设各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进一步促进国家工业化,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1958年5月,刘少奇为八大二次会议作的工作报告中,把农业对于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影响,放在了更加突出的地位,提出了工农业“同时并举”的重要思想。他指出:为什么工业与农业必须同时并举呢?这是因为我国是一个农业的大国,在我国的6亿多人口中,有5亿多是农民。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同时大力发展农业,这就是动员世界上最大的国内市场,对农业机械、化学材料、建筑材料、燃料、电力、运输工具等各种重工业产品及各种轻工业产品提出巨大无比的要求;动员世界上巨大的劳动大军发展粮食和各种副食品生产,发展棉花和许多其他工业原料的生产;动员他们贡献无限的劳动,创造无限的财富,为国家工业化积累大量的资金。因此,大力发展农业,必将加速国家的工业化,加速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刘少奇的上述思想,虽然是在我国“大跃进”的年头提出来的,但他主张工农业生产协调发展,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不但离不开农业,而且必须以农业为基础的思想观点,对于克服片面强调重工业的消极因素,无疑有着积极的作用。
从1958年“大跃进”以后,到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国民经济的比例关系遭到严重破坏,尤其是大规模的工业建设,大大超过了农业可能负担的水平。从1959年开始,农业生产大幅度下降,工业和基本建设很难维持。针对这种忽视经济规律而引起的恶果,刘少奇及时指出,必须根据农民自身以后能剩下多少粮食即能够提供商品粮的多少,来决定相应办多少工业、交通运输和文教等事业。这对于纠正因长期国民经济比例失调而带来的严重失误,对于克服经济困难以及巩固工农联盟,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刘少奇关于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思想的特点,是力图把工业化道路建立在适合中国国情的可靠的基础之上,尽管我国工业化走了一条曲折的发展道路,但刘少奇对我国工业化建设的思路始终是比较清楚的,并为克服工业化过程中的消极因素作了一定的努力。他的这些思想,为我国今天工业现代化的实现奠定了理论基础,是毛泽东思想中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重要内容。
注 释:
①②《刘少奇论合作社经济》,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7年版,第9~10,4页。
③④《列宁全集》第32卷,第479页;第33卷,第159页。
⑤⑥⑦《刘少奇选集》下卷,第4页。
⑧⑨《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268,269页。
[10]薄一波:《回忆刘少奇同志建国初期的一些经济思想》,《人民日报》1989年11月13日。
[11][12]《刘少奇选集》下卷,第219页。
[13]《刘少奇选集》下卷,第22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