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少奇研究 > 研究文章选登
研究文章选登
 
刘少奇关于中国共产党历史使命的思考及其意义
作者:丁俊萍     文章来源:《党的文献》2001年第4期     更新时间:2009/8/26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是什么?怎样才能完成党所肩负的历史使命?这是每一个真正的共产党人应当明确了解并终生为之奋斗的重大问题,也是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在各个历史转折关头提醒全党注意并教育广大党员的重大问题。刘少奇,这位把一生献给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事业的共产党人,从他献身中国革命,准备加入中国共产党那时起,直到晚年蒙冤辞世,心头始终萦绕着共产党人的崇高使命感和强烈责任感。刘少奇关于中国共产党历史使命的思考,正是他把毕生献给党和人民的思想动因。

  遵循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推动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事业不断前进,是共产党最基本的责任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也就是指历史赋予共产党的重大责任。那么,什么是共产党人应当担负的历史责任呢?刘少奇认为:“我们的责任,就是要遵循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推动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事业不断前进,使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更快地实现。这就是我们的理想。”(1)简言之,我们共产党员最基本的责任,就是要实现共产主义。

  那么,共产主义事业是一种什么样的事业呢?刘少奇指出:一方面,共产主义事业是人类历史上空前伟大的事业,它将最后地消灭剥削、消灭阶级和解放全人类,要把人类社会推进到空前未有的、无限光明的、无限美妙的幸福境地。另一方面,共产主义是人类历史上空前艰难的事业,必须经过长期的艰苦的曲折的斗争,才能战胜最强大的敌人,消灭一切剥削阶级,并在长期的社会经济和思想文化改造与建设的基础上,建立新的社会经济制度、思想文化和社会道德。总之,共产主义事业是人类历史上空前伟大而艰难的事业。实现共产主义是历史赋予共产党的神圣使命。为了完成这一历史使命,共产党人既要坚定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信念,又要有进行长期艰苦曲折斗争的准备,还要把伟大的理想、远大的目标同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当前的实际工作统一起来。

  首先,就是要坚定共产主义必胜的信念。刘少奇指出:共产主义社会这个人类历史上最美好最进步的社会“是能够实现的,是必然实现的。关于这一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已经作了无可怀疑的科学的说明”。(2)

  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必然走向共产主义的客观规律,找到了实现这一社会变革的阶级力量,指明了无产阶级和其他被剥削被压迫的人民大众革命解放斗争的道路。因此,只要“共产党依靠无产阶级,依靠广大被剥削被压迫的人民大众,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广大群众进行革命斗争,去推动社会向着共产主义的伟大目标前进,是一定能够获得最后胜利的。”(3)其次,要作好进行长时期的、艰苦的、曲折的斗争的准备。早在抗日战争时期,刘少奇就指出:我们必须了解,国际间的势力和剥削阶级的力量,今天还比我们强大,它们在许多方面暂时还占着优势,我们要战胜它,还需要经过长期的、曲折的、艰难的斗争过程。剥削阶级的长期统治在人民群众中造成的消极影响,不但在革命胜利以前存在着,就是在革命胜利以后,在被剥削阶级推翻剥削阶级以后的很长时期内,也是仍然存在的。“无产阶级即使在革命胜利以后,也还有极困难的任务需要解决。无产阶级革命,和过去历史上的一切革命是不同的。比如资产阶级的革命,通常是以获取政权来完成的。而对于无产阶级,则在政治上获得解放,获得胜利,还仅仅是革命的开始,极大的工作还在革命胜利以后,还在取得政权以后。”(4)所以,共产主义事业决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共产党员,应该以最伟大的气魄和革命的决心,来担负实现共产主义这一人类历史上空前伟大而艰难的任务。

  再次,要把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和远大目标同当前最切实的实际工作统一起来。刘少奇认为,共产党员既要有最伟大的理想,又要有实事求是的精神和最切实的实际工作。这是我们共产党员的特点。如果只有伟大而高尚的理想,而没有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切实的实际工作,那就不是一个好共产党员,那只能是空想家、空谈家或学究。相反,如果只有实际工作,而没有伟大而高尚的共产主义理想,那也不是好共产党员,而是庸庸碌碌的事务主义者。“只有把伟大而高尚的共产主义理想和切实的实际工作、实事求是的精神统一起来,才能成为一个好的共产党员。”(5)共产党人担负着改造世界的任务,而改造世界却不能离开现实,不能不顾现实,更不能逃避现实,只能正视现实,认识现实,在现实中求得生存和发展,逐步地改造现实,逐步地达到我们的理想。那种逃避现实或者不顾现实的做法只能使理想变成空想。他强调:“共产主义社会只能从今天世界的现实开始前进,不能幻想。”(6)“共产党员应该从眼前所处的环境,眼前所接触的人们,眼前所能进行的工作,来开始和开辟我们改造世界的共产主义事业的伟大工作。”(7)在一切时期和一切情况下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大多数人民的最大利益而奋斗,是中国共产党永远不变的原则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工人阶级及其政党只有依靠本阶级的群众力量和全体劳动人民的群众力量,才能实现自己所肩负的历史使命。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共产党,不仅要代表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要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共产党不是人民群众的“上帝”,而只能是人民群众完成特定的历史任务的工具。共产党没有超乎人民群众之上的权力,没有对人民群众实施恩赐、包办、发号施令的权利,没有在人民头上称王称霸、作威作福的权利,只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义务,只能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惟一宗旨。这是由党的性质决定的,也是党的性质的一种表现。

  作为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的中国共产党,从它成立的那天起,就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中国最广大的人民群众谋福利,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唯一宗旨。对此,刘少奇在1940年7月所写的《做一个好的党员,建设一个好的党》一文中,在论及一切战略策略变动的标准和尺度时就指出:“是否适合于无产阶级全体的战斗利益,是衡量党的一切战略策略与工作方式之变动是否正确的标准和尺度。”“对于我们共产党员来说,有一件事是终身不变的,这一件事就是我们要为党的利益、无产阶级战斗的利益亦即人类最后解放的利益而奋斗到底。”1945年5月,刘少奇在中共七大上所作的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在论及党的原则性和灵活性关系时进一步指出:“为最大多数人民的最大利益而奋斗,是我们一个不变的原则”。(8)而为人民谋利益之所以成为共产党永远不变的原则,就在于我们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全国各族人民利益的代表,“我们共产党人的一切事业,都是人民群众的事业”(9)。“人民的利益,即是党的利益。除了人民的利益之外,党再无自己的特殊利益。最广大人民的最大利益,即是真理的最高标准,即是我们党员一切行动的最高标准。”(10)刘少奇强调:“保护与增进工人群众和一切劳动群众的利益,包括日常切身的与根本的,个别的、部分的、暂时的与整个的、长远的利益在内,不独是一切共产党员的责任,而且是共产党一切斗争、一切工作的最终目的。”(11)刘少奇把党要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提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强调党“必须在各方面”、“在一切时期和一切情况下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因而,也就顺理成章地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即: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应当怎样做才能更好地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最大利益?在刘少奇看来,在革命胜利前,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买办势力的统治,争取革命战争的胜利,这是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要代表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就必须领导人民群众取得革命战争的胜利。在革命战争取得胜利后,在人民成为国家主人的情况下,开展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大力发展生产力,并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使人民过上富裕、文明和有文化的生活,使我们国家不仅在政治上独立,而且也能在经济上独立,这是我国大多数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在这个时期,党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团结和带领人民群众不断取得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才能更好地代表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

  刘少奇关于党要在一切时期和一切情况下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大多数人民的最大利益而奋斗,是中国共产党永远不变的原则,这一光辉思想,深刻论述了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揭示了中国共产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变强、并带领人民群众取得伟大成就的根源,提出了党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情况下如何更好地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最大利益的基本思路,指明了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根本方向。这一光辉思想,不仅丰富了毛泽东建党学说,也为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思想所继承和发展。

  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解放生产力;凭借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大力发展生产力,这是中国共产党必须做好的两件最基本的事情中国共产党诞生之时,中国正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严重束缚了中国人民的生产力,阻碍了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造成中国人民贫穷落后和一切灾难的总根源。鉴于这样一种基本国情,刘少奇在论述党的纲领时说:“共产主义社会只能从今天世界的现实开始前进,不能幻想。中国从民族独立民主始。”(12)也就是说,中国共产党为实现共产主义最终奋斗目标而进行的斗争,必须从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主义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开始。通过民主革命,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改变旧的生产关系,解放被束缚的生产力,为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而在这一步目标达到之后,党的工作重点就要转向经济建设。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这既是巩固和加强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维护真正独立的需要,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的需要,而归根到底,是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真正代表人民利益的需要。

  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刘少奇提出:中国共产党应当做好两件最基本的事情。第一件事情,是推翻反动派的统治,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使中国已有的生产力获得解放,清除发展生产的障碍,造成继续发展生产力的顺利条件,并且使生产的继续发展获得保障”。第二件事情,“就是利用已经建立并且巩固起来的人民民主专政作为主要的工具,并利用其他各种条件,配合各方面的努力,来发展一切有益于人民的生产及其他经济事业”。刘少奇进一步指出:只有做好第一件事情,才有可能做好第二件事情。现在,第一件事情已经基本上做好了,第二件事情已经开始进行,“而且要永远继续下去,因为生产是更基本的,永远需要的”。刘少奇还特别指出:如果我们在做好第一件事情之后,不能接着把第二件事情做好,那我们的革命就没有什么大的意义了,我们的革命就不能说是已经胜利了,相反,我们还要遭受可耻的失败。(13)刘少奇对我们应当做好的两件事情及其相互关系的论述,体现了唯物史观的两个基本观点,即: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历史活动的基础;革命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同时,这一论述也正确揭示了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和实现这一宗旨的基本手段之间的关系,即:只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使人民过上富裕文明的新生活。

  做一个好的党员,建设一个好的党,这是中国共产党完成所肩负的历史使命的根本保证刘少奇认为,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人民群众信赖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事业离不开中国共产党,“党的建设,达到今天我们中国党这样的程度,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我们的新老党员,接受了我们先烈遗留下来的这一份无价的遗产,应该如何地宝贵它!如何在我们党已有的成绩和阵地之基础上再向前进,建设它,加强它,发展它,以至于达到最高级最完善的程度!我们要建设一个最好的党!”(14)建设一个最好的党,这是人民的期望、历史的重托,是完成党所肩负的历史使命的根本保证。那么,怎样才能建设一个最好的党呢?刘少奇认为,要建设一个最好的党,固然需要我们各方面的努力,需要中央与各级领导机关正确的领导,但是最基本的还是需要我们有很多很好的党员。“只有我们大多数党员努力工作,努力学习,努力提高与增进自己的品质,努力前进,才能建设一个好的党。”(15)为此,刘少奇不仅在战争年代写下了《论共产党员的修养》这一鸿篇巨著,全面论述了共产党员在理想信念、思想理论、道德品质、组织观念、工作作风等方面的修养问题,指出了修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主要内容、途径和方式,而且在和平建设时期,在党执掌全面政权以后,提出了共产党员标准的八项条件,号召全党“为更高的共产党员的条件而斗争。(16)鉴于党执政后面临着的新形势,刘少奇多次论述党的自身建设的问题。在政治建设上,他着重强调认清国情,正确把握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在此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强调为人民利益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在组织建设上,他强调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原则,扩大党内民主。在作风建设上,他强调保持谦虚谨慎、实事求是、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作风,以及防止腐败的问题。

  此外,刘少奇还鲜明地提出了转变党的领导方式问题。他指出:随着党的工作重心由革命战争向经济建设的转变,党的领导方式、组织方式、工作方式也要随之改变。党要管党,要管检查工作、政治思想工作和组织工作,要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起领导作用,以便切实做好领导工作,更好地发挥党的引导、指导和向导作用。

  刘少奇关于中国共产党历史使命的思考,以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制度为最终目标,以全心全意为中国最大多数人民谋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以不断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为基本手段,以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为根本保证,生动体现了党的性质,鲜明凸现了党的宗旨,完全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要求。

  刘少奇关于中国共产党历史使命的思考,凝聚了这位毕生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把一生献给党和人民的共产党人的思想精华,展示了他的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的赤子情怀,以及求真务实、开拓前进的革命家品格。学习和研究刘少奇的这一思想,有助于我们加深对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科学论断的理解,进一步推进新世纪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


 注释:
  (1)(2)(3)《刘少奇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第209,220,555页。

  (4)《刘少奇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第120页。

  (5)(6)(7)(8)(9)(10)《刘少奇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第120,121,124,126,70,126―127页。

  (11)(12)(13)(14)《刘少奇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第498,437,435,588页。

  (15)《刘少奇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第70页。

  (16)《刘少奇论新中国经济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169-172页。
 

 

·
·
动态
 
·
·
·
·
·
·
·
首页 1 | 2 | 3 | 4 | 5 | 下一页 尾页
研究文章选登
 
·
·
·
·
·
·
·
首页 1 | 2 | 尾页
研究专著目录
 
·
·
·
·
·
·
·
首页 1 | 2 | 3 | 4 | 尾页
刘少奇研究院版权归龙童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备09084857号
Copyright 1997-2015 by www.liushaoqi.com. all rights reserved.